首页 > 深度评论 > >正文

本来想给五星的|新动态

来源:哔哩哔哩2023-03-25 15:05:55

如题,一下均为个人观点

我没有在电影院看,是带着妹妹在自家电视上投屏看的,也只是抱着看看的心态去看的。看完是觉得欠导演一张电影票,中途哭了两次,一次是冲进深海之眼,女主挣扎着站起来的那一幕,一次是最后伏笔被集中点破的那一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个人共情能力很差,对身边很多人和事都十分冷漠,却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共情到了,可以说这是第二部可以让我哭出来的电影。

于是我感到很好奇,这部在大众看来只是画面绚烂,剧情稍差的电影,居然能让我这个虚无主义者共情到。

愚认为原因有以下:

虽然是带着看看的心态来看,其实还是有点小心思的,作为一部口碑还可以的国漫作品,稍微带了一点鉴赏的心思来看,静下心来把电影完完整整,清清楚楚地看完了,这样固然是没有错过伏笔与铺垫的,那电影与我之间的联系便是一步到位,中间并没有断开的。

如此一来,导演基本想要表达的意境,自然而然,直截了当地就能过给到我了 。

那对我来说,画面绚烂,剧情精彩,那我得给个五星才是呀,对吗?

等我再静下来复盘,发现在观影过程中,影片未到一半,我妹妹便拿出解压玩具开始边玩边看,到最后便只是到了音乐或配音激昂的地方就抬头撇一眼 。翻看评价中的一些稍低的评价,发现会有一部分观影者在影片进行到一半时便下定结论——无聊,中途开始刷手机甚至离场,概括来便是中途,准确来说是感到厌烦之时,开始分散注意力,换言之,便是中途打断了影片与观影者之间的联系。

愚认为,这种「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情感的渲染是连绵不断的,就像那些感恩演讲一样,是通过心理催眠来实现共情的,但如果中途我走神了,回过神来我只会觉得台上那个语言激进的人是个自说自话的无聊小丑。

深海在前中期剧情没有处理好的,便是小高潮的抓眼能力不足,对一部分观影者来说寡淡无味,而画面的绚烂也会过于分散这一部分观影者的注意力,「联系」断断续续,难得共情,因而这一部分人在观影后便得出了画面花里胡哨,剧情一般的结论。

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的的确确是剧情,画面,表现力都十分精彩的一部作品,缺点就在于大环境下的受众,大部分都是内心浮躁的。

关于环境中的受众问题,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 高中那段时间教室里放电影,拿几个有典型代表的来看,分为两类:

一类是需要感情渲染铺垫的情感类——《彩绘心天地》,《剪刀手爱德华》;一类是即时刺激类——《闪灵》,《咒怨2》。

虽然这样举例像是二极管一样有些许极端,但愚认为这样来对比是最明显的。

首先是前一类——“情感类”,在所举的例子中,这两部在互联网上的评价都是极高的,但是在观影过程中,有一大部分同学是选择学习或是睡觉的,中途也是有“好无聊”之类抱怨的声音。

而后者——“即时刺激类”,大部分同学(包括有些比较害怕的)都完整地看完了。

这说明什么?高中生,最忌讳的便是内心浮躁,然而在压力下确实是普遍现象,在这种心态下,跟适合的外界刺激便是即时刺激,是碎片化的刺激。

我们不妨大胆些,看看如今的社会。碎片化信息横行的时代,要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正因为是受众广泛,才被大量接受。当下是浮躁的网络信息时代,大部分在如今社会上的人都有自己的巨大压力,现实主义挤兑着理想主义,人们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完整地看完一本书,玩完一部三A大作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何时出现了“电子阳*”?我们为什么失去了童年那种单纯简单的快乐?

是这样的社会,造就了浮躁的时代。

时间有限,但又希望痛苦与快乐的天平得到平衡,目前看起来比较好的选择貌似只有碎片化的娱乐了,然而这像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碎片化地获取,越想得到更多,便越加浮躁。

一颗浮躁的心,如何去共情?

我不知道。只知道那时候时候出现了一个神奇的问题,《闪灵》一点也不恐怖,大家都觉得好好笑好好玩,即时的刺激并不是恐惧感而是名场面的既视感。

回到正题,《深海》在客观层面来说是值得五星的;从主观来看,忽略了受众,并且前中期剧情确实吸引力小,即时刺激少,深海之眼等悬念不够悬,画面过于抢眼反而更加压低了剧情的存在感,表象盖过内核是不应该的。愚认为,四星。

当然,以上拙见,仅代表个人,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第一次写,可能存在逻辑混乱,观点不明确的问题,还请海涵。)

标签: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