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评论 > >正文

郑贞文签赠靳以的诗集《笠剑留痕》-滚动

来源:东南网2023-05-30 15:26:57

抗战期间,福建省会从福州迁到永安。郑贞文此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他的办公地点在永安的吉山村。此间,他矢志推行笠剑学风,还将室名命为“笠剑轩”。“笠”象征勤劳朴素,“剑”象征忠勇无畏。郑贞文创作的《笠剑学风》歌,在福建全省青年学子中广为传唱。他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笠剑留痕》。

这本《笠剑留痕》很薄,是典型的民国时期铅印本。全书共63页,由“西南旅吟”“观风吟草”“歌”“附录”四部分组成。无版权页和定价,没有具体的出版信息,应是私印本,如今难得一见。“歌”部分收录了17首歌曲,其中包括“厦门大学校歌”“笠剑学风”“抗敌”“寒衣曲”等。


(资料图)

由于诗集前的序言写于1941年10月,由此可知该诗集是在10月以后印刷的。笔者所收藏的这本诗集是郑贞文签赠靳以的。靳以(1909—1959年),现代著名作家,原名章方叙,天津人。1936年,鲁迅先生殡葬时,靳以与巴金、沙汀、胡风、萧军等人扶灵柩上车。顾南在《记章靳以》一文中称:“在重庆,他艰困地度过了三年,到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因国内政治局面的混乱,新文化运动也遭到了很大的厄难,他和其他文化人一样,怅然地离开了重庆,到福建师范专科学校里教书。(民国)卅三年(1944年),他重回重庆……”实际上,靳以是经黎烈文介绍到福建师范专科学校任教的。

所收藏的这本书封面上题有“靳以先生正 弟郑贞文赠 30/12/11于吉山”的字样,钤朱文“郑贞文印”一枚。从签赠时间可知,靳以在1941年12月已经到达福建任教。而这本诗集印刷的时间极有可能是在当年的11月完成的。

靳以任教的福建师范专科学校,1941年6月1日诞生于永安,8月1日即正式开学。1942年5月,该校又迁移到南平沙溪。曾留学美国的唐守谦是首任校长,唐守谦知人善任,多方延揽,在短期内即能建成一支精干的教师和行政骨干队伍。受聘者多学有专长,不少在省内外学术界、教育界享有盛誉。靳以在该校任文史地科主任,“抗战期内,他一直在福建,编过《现代文艺》,又在南平省立师范任教,所以那时东南一带的读者,对他特别是有着亲切感的”。

《现代文艺》创刊于1940年4月,靳以到福建后,成为该刊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此外,还编辑了《奴隶的花果》《最初的蜜》等期刊。在福建期间创作了优秀短篇小说《众神》《生存》。在战时困难的环境中,靳以一直坚守文化岗位,教书育人,编辑期刊,积极扶植文学新人。

此时,郑贞文作为教育部门的主管,恰好也在永安,所以才有与靳以相识的可能。郑贞文于是把新出版的《笠剑留痕》赠送给靳以,也就可以理解了。

诗集中,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诗是《延永道中》。1940年11月11日下午,回国慰劳的陈嘉庚一行抵达永安,随后又前往大田看望集美学校的师生。14日下午,陈嘉庚再次回到永安。而此时在延平的郑贞文听闻陈嘉庚到永安,为了能与陈先生见上一面,于是连夜从延平启程,披星戴月赶往永安。他在《延永道中》的序中写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间,因擘划厦大开办事宜,在集美与陈嘉庚先生比邻而居,过从甚密。大学成立一学期后,余仍回沪上,先生亦南渡,不晤者几二十年,近闻返国,过永,翌晨即行,亟欲一面,遂星夜由延兼程旋省。”

这首写于1940年11月14日赶路途中的诗云:“鹭岛前游事耐思,世年踪迹叹分离。感君万里归来意,敢惜轻车戴月驰。”

匆匆与陈嘉庚见过一面后,15日晨,陈嘉庚、侯西反、李铁民、庄明理一行离永安前往长汀。除了这首诗,郑贞文见过陈嘉庚之后还写了一篇《欢迎陈嘉庚先生》,发表在1940年第6卷的《福建教育通讯》上,对陈嘉庚不屈不挠、大公无我的精神表示钦敬。

这本诗集刊印后,郑贞文赠送了多人,如今亦有迹可循。上杭客家大儒、南社巨子丘复收到郑贞文所赠的诗集后,写有“教育厅郑心南厅长寄赠大作《笠剑留痕》,谨题四绝句奉呈”发表在1942年5月11日的《蓝溪旬报》上。而郭若平先生收藏的一本是郑贞文在1942年3月3日赠送给“孝怡”的,“孝怡”即陈孝怡,曾留学美国,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在福建省建设厅任职,还曾任福建省银行监察人、福建电话公司总经理等职。此外,网上还有一本签赠本,品相尚好,可惜受赠者的名字被撕去,只留下郑贞文的签名,是郑贞文在南平时签赠某位友人的。(陈满意 付蒙蒙)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